《书法有法》和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》的爱恨情仇

Jun 30, 2018 来源:搜狐

帮主:“对理论进行批判,才能获得实践上的进步。”

题记:最近我经常捧帮主,但帮主是个清醒的人,于是就提醒我毒鸡汤写得太多,毒死了一堆,取关量太大。同时,他也提醒我现在写文章太老成(太会讨巧),我拿给帮主我大学时期写的文章,帮主说这才是你的样子。那会我什么都敢说,什么都敢写,完全就是惊到别人后也不罢休,自己也要惊到。至今为止,我说得最大的一句话就是,上初中时在某个省级重点中学(现在鬼使神差回到这个学校教书法)的政治课堂上演讲发言(那种大家每节课上去一个人都要说个啥的演讲),说到下个世纪中叶(那会应该是2000年以前),中国的GDP将会超过美国,台下同学哄堂大笑,政治老师颇带戏谑的口气说我异想天开,那么现在谁笑到最后,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,我说了这么多想说什么?时代发展得令人发指,我跟帮主每天学习交流,其实在很多方面仍然是需要深入学习,更新公众号也可以逼迫自己学习和思考。

《书法有法》和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》的爱恨情仇

这两本书应该是当下卖得最好的书法理论著作,《书法有法》是一直改版再印刷,印刷质量和价位都提高了不少,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》被另外拆分成两本书出版,一本是关于练习方面的,一本是关于快乐书法方面的,内容没有大变,其实都是为了提高销量和书法普及度。

书法有法-孙晓云

作者:孙晓云

在我上大学的那会,我基本上沉浸在邱振中的理论系统中,那会咱的帮主在西安某个211的大学上学,学得也很勤奋(书法),带着各类困惑到处学书法,奇闻轶事也不少(以后可出书写里面),所以说学习书法最有趣的或者说最深刻的也就是这个学习的过程。

中国书法:167个练习

作者:邱振中

后来我本科即将毕业了,我的古代汉语老师知道我大学基本都搞了书法,利用古代汉语靠近文字学这个面,就直接给我准备了三个关于书法的毕业论文题目。在我跟老师的一次交谈中,他向我提到《书法有法》和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》书中说到运笔,探讨究竟该用“捻管”还是“转腕”,我当场就很随意地回答,后来我将这段回答放到了论文里。

捻管和转腕

我发现孙晓云擅长小行书,邱振中则深谙大草,这就是为什么邱振中在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》第一部分——笔法强调所有运笔禁止转动手指,且在使用说明中规定“各种字体练习字径不小于50mm”;而孙晓云在《书法有法》中却说到:“以右手“经典”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,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,既是“笔法”。运用这种笔法,即是‘用笔’”。

孙晓云的实践经验是建立在长期从事小字的临习和创作的基础上,而邱振中则是建立在大字的基础上,造成两种对立理论的原因是两个人的实践经验根本不同。

上面这两段话,是我当年毕业论文里回答我老师那个问题的其中一部分引言,其实现在看来也没什么问题,道理浅显易懂,也有根有据,但深究一下,还是能继续有不少延伸的论调。

首先,我不否认两种运笔办法的前提是,使用工具的多样性。非小笔(硬毫、兼毫)运腕压力更小,出的笔画形态更典型,但是软毫单纯运腕就很难受了,有时一些折和转的形态就不够典型,这时用上捻管是在运腕基础上的补充运笔。

包世臣软毫临书谱

其次,毛笔运笔时和运笔后,笔毫发生偶发形态的改变(非锥体形),造成了如果要继续运笔或另起一笔(除重新备笔外),就必须要利用捻管或者转腕进行笔锋调整,这种调整可以是在空中,也可以是在纸面。

最后,所写字的种类风格以及墨汁浓淡的使用,都给这两种运笔方法提供了实践支撑。其实大家快速甩动手腕和揉搓两根指头,你可以很明显感觉到甩动手腕的频率更快,甩动时更稳定,这就注定转腕多用于风格较为激烈的书风。有时你要是想让墨从笔尖再挤出多点,那么捻管聚拢笔锋运笔就跟拧毛巾出水是一个感觉。

无法用来创作的“练习”

在跟帮主的一次讨论中,有人问提到《中国书法167个练习》究竟能不能用来创作,我的答案是否定的。这本书最开始是给在读书法本科生学习使用的,目的就是让他们熟悉书里相关练习的技法动作。邱从事学院教学工作,只要是教学,就有目标和任务,任务完成了作为老师他也就完事了,这跟传统带徒弟式的教育方式不同。传统带徒弟式的教学学习年限很久,对老师的继承一般很稳固。同时,这本书的另外一大优点就是教你一套分析作品的办法,把很多优秀作品放到这个办法了里面,就能按照这套体系分析出来哪里“优秀”。

你单看这一本书是无法进行创作的,因为书是死的,书里再用英文字母区别用笔速度快慢,你依旧不知道狂草和篆书究竟哪个运笔快,快到什么程度,篆书运笔真的就那么慢吗?这些问题这本书根本没法告诉你。你拿出一本字帖对临,你依旧不知道每一笔快慢反映在人的肢体动作上应该有多快,因为没有老师给你示范,你的眼睛、大脑和肌肉没有储存这套运笔程序,更不要说你自己开始创作了。同时,这些本科生在考上美院以前已经接受了好多年的师徒式训练。他们上到大学接受任何形式的训练都是可以的(他们这会也没法选择了),最差他们四年毕业后还是四年前的水平。

“有法”不等于不过时

极端是什么?孙晓云自己写书说就算是百米运动员嗑药都突破不了9秒7(新版不知道删改了没有),这个现在看来其实就是笑话,因为他也是照搬别人的东西,人云亦云。现在大家都知道博尔特早都9秒58了。她想用这个观点证明生理极限决定了造型极限。这本书现在看来,有很多过时的观点,很多丑书(不是变态那类的)就是突破了生理极限,对毛笔的使用和发力都完全不按照生理定式,更不会按照孙这本书里讲的办法,其实你细看孙这本书里点出的那些词句,都应该放到小笔这个参考系里说(她其实心里清楚,但没有特别强调出来,一笔带过)。

我们只能说生理确实有极限,但是这个极限具体在哪并不很清楚,每个部位的生理极限也各不相同。比如最早科学家经过所谓的精确计算,算出了9秒7是人类百米极限,但是被博尔特轻松打破,科学家曾经的那些计算结论可以直接扔垃圾筐了,后来研究博尔特的人发现他的训练、身高和心理构成等方面,都跟以往百米运动员有所不同的。

其实这本书里为了证明“有法”曾经存在这个观点,引经据典并且结合她的实际生活感悟,但是最后给大家的结论就是,这个曾经的“法”现在没法用了,不过不少读者没读出这个结论,把捻管奉为圭臬,什么样的情况都捻管,转到地上都不明白到底哪出了问题。现代人在临摹和创作时,应该尝试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执笔姿势调整、坐姿和站姿调整、桌椅高低调整等方面,这些调整要对应其字体大小和风格,并不是拉来“古法”在任何地方都用。当选出足够让你轻松应对临写和创作的姿势后,接下来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才是你应该更多考虑的,博尔特也不是一上来就跑进了9秒7。

以上这两本的书的作者,无论身份和地位都远远高于本人,但是对于一些人读过这两本书后所产生的困惑,这俩人应该是不打算继续说明了,因为时代发展得太快,他们有时太忙,能理解,特别是年龄大的人(邱71,孙63)。在这里,我就随便说说,有心人可以进一步思考,无心的就当看个热闹,如果有帮助,那就点个赞。顺便说句,任何行业都没有绝对的霸主,足球也一样,巴西之前被德国吊打过,德国也同样被棒子欺负了,阿根廷看着比国足也强不到哪去,落后的东西有时可能保留不下来。


【版权声明】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今日时尚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792615979@qq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相关文章